福州景点
福州市具有独特的古城风貌,闽江穿市而过,市中心有于山和乌山两座小山丘,全市共有50多处国家保护的名胜古迹;此外,福州还分布着不少水量大、水温高、适于疗养特点的优质温泉。
-
万福寺
万福寺位于福清市渔溪镇黄檗山上。唐贞元五年,莆田人正干从六祖慧能处学禅得法后回闽,路经黄檗山,爱其山川灵秀,想起师父“遇苦即止”的赠语,因悟“黄檗味苦”,便开山结茅,募缘建寺,初名“般若堂”。后改“福建禅寺”,唐德宗帝赐额为“万福禅寺”,俗称“黄檗寺”。现寺建有法堂、观音殿、斋堂、隐元纪念堂等。万福寺在日本影响很大。清顺治十一年,该寺隐元禅师东渡日本,在京都宇冶建寺,亦名黄檗山万福寺,使隐元成为
-
望龙台公园
望龙台公园,位于江滨大道台江段闽江畔。该园江水清撇、视野开阔,罗马立柱、江中钓台与古椿、古庙相映成趣,江边还是游泳的好地方。
-
五虎山
位于闽侯县尚干镇,距福州35公里,脉延永泰、福清、长乐三县、横隔祥谦南通两乡,是古时闽县和侯官县的天然界线。5个主峰巍然耸立,势如五虎雄踞。凭眺福州,与双门前(今八一七北路东街口附近)的三狮对峙,俗称“三狮朝五虎”。由福州市东望,端方如几,故又名“方山”。五虎山壁立千仞,谷口深隘,四峡如门,形势险要。元末陈友定曾遣兵在此驻守,至今寨门遗址犹存。隘谷以内平畴数
-
华林寺
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的北边有个地方叫西来初地,里面坐落着广州市四大丛林之一的华林寺,它是中印两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重要史迹。话说当年,印度僧人菩提达摩为到中国传教,远渡印度洋和太平洋,经过三个寒暑的跋涉奔波,终于在南朝梁武帝普通七年(526年)来到广州。后人尊崇他是来自西方佛国的高僧,便称他最初登岸的地方为西来初地。一千多年过去了,昔日还是珠江边的西来初地一直沿用至今。达摩到达广州后建筑的寺庙叫西
-
黄巷
晋永嘉年间中原黄姓人家避乱入闽,落户在此,故称黄巷。唐代黄璞返隐归居这里。黄巢军入福州,因闻黄璞的大名,命令兵士“灭炬而过”。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,人文荟萃。清代知府林文英、榜眼林枝春、巡抚李馥、楹联大师梁章钜、进士陈寿棋、赵新等,都曾居巷内。
-
定光塔寺(白塔寺)
定光塔寺,俗称“白塔寺”,坐落在于山西麓,为宫殿式建筑。唐天祐二年(905年)创建,两年后,为祝贺朱温即位,改名为“万岁寺”(俗名塔寺)。现存寺庙是清道光年间重建。寺分三大殿:天王殿、大雄宝殿和法雨堂。大殿左右为华封堂、方丈室、客厅、僧舍。寺旁为著名的高41米,七层、八角,外敷白灰的白塔(“定光多宝塔”)。游客可登塔顶,俯瞰城区。
-
朱紫坊街区
位于市中心的南后街一带,在安泰河边、于山之麓,这块面积为15.84公顷的区域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一块街坊,共有三坊七巷,可贵的是这里至今还保持着旧貌,有很多寻常人家居住在这里。该街区形成于唐宋时期,据《榕城景物考》记载:“唐天复初,为罗城南关,人烟绣错,舟楫云排,两岸酒市歌楼,萧管从柳荫榕叶中出。”足见当时的繁荣景象。宋代时这里修筑了城墙,街区被包入城中。街区的空间格局,一街水巷,河水荡漾,古榕
-
大雄宝殿
大雄宝殿是全寺的核心。殿中间有三尊释迦牟尼塑像称为“三世佛”,表示过去、现在和未来佛,塑于明朝天启元年。佛像造形细腻,慈眉善目,十分传神,身披唐代服装,金碧辉煌。殿内两尊1米多高的铜铸小仙童,头上打双结,两颊留酒窝,一手抱仙桃,一手扛荷花,神态天真,是本世纪初福州铜绿艺术杰作。在三世佛的背面,有清康熙年间铁铸的三圣像,外表贴金,每尊重2300斤。这三尊观世音塑
-
于山
于山历史悠久,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丰富,是镶嵌在榕城市中心一块璀璨的明珠。于山海拔52.2米,形似巨鳌,最高点鳌顶峰。山上怪石嶙峋,林木参天,景色秀丽,历为游览胜地。主要景点有平远台与戚公祠、九仙观与天君殿、大士殿、报恩定光多宝塔(即白塔)等。山上还有自宋代以来摩崖石刻100多处。
-
戚公祠
戚公祠,位于于山白塔寺东,在补山精舍之侧,为祭祀抗倭名将戚继光而设。浙江参将戚继光(1528一1587),明代杰出军事家,字元敬,号南塘,山东蓬莱人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率兵支援福建抗倭,在宁德横屿、福清牛田、莆田林墩打了三次大胜仗,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。班师回浙江时,福州官绅在于山平远台设宴接风,勒碑纪其功。。后人在此建戚公祠。后废。现祠是1918年重建
-
大士殿(观音阁)
位于于山上,又名观音阁,清康熙五十二年改为万寿亭,内供“万寿无疆”碑,为州城百官遥拜皇帝地方。乾隆二年改祀南海观士音菩萨。殿后立有乾隆“御题大士出山图”碑刻,叙述观音菩萨出山和由男变女的故事。辛亥革命光复福州时,革命军前敌总指挥部就设在殿内,如今是福州市博物馆。大士殿东邻“护国寺”,西接“真龙庵”。殿东的狮子岩顶上生长着一株古榕树,须根造型独特,岩壁上名人题刻众多。
-
法堂
法堂,即法雨堂,为人们纪念后梁时寺僧义收“积薪自焚”,舍身求雨而建。清朝福建船政学堂开学时,曾以此为校舍,学生中有严复、邓世昌等。在大雄宝殿之后,仰板上彩绘人物图像75幅。堂内悬挂一面“宝络庄严”泥金匾,是清嘉庆九年(1804年)镇守福州将军庆霖和台湾知府庆保两兄弟同立的。
-
补山精舍
补山精舍始建于宋朝,是寺僧接待达官贵人的客房。它是建在榕寿岩上,岩石上有多处题刻。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、树根艺术融为一体。1933年秋,十九路军蔡廷锴,蒋光鼐等将领曾在此召开秘密会议,发动反蒋“闽变”。
-
喝水岩
涌泉寺山门东边,有一石砌拱门,上书“灵源深处”。傍崖而下石阶60余级,中裂一涧,宽约3米,深约10米,有似石洞,故名“灵源洞”。因为“喝水岩”石刻,这一带又统称“喝水岩”。灵源洞两侧,荟萃了自宋以来摩崖石刻200多段,约占鼓山现存摩崖题刻480多段的一半;真、行、草、隶、篆诸体俱备,犹如一座天然石刻书法宝库,誉为“东南碑林”。题刻中有宋刻近百段,元刻12段,明刻30余段,清朝至今百余段;其中
-
天王殿
天王殿殿前“涌泉寺”大金匾,系清康熙皇帝“御笔颁赐”。殿内中间龛内坐着弥勒佛,满面笑容,栩栩如生。以笑脸和大肚表达佛家的思想观念,即“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,张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”。两厢四大金刚保持着明朝的雕塑艺术风格,每尊塑像贴金一斤,相貌威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