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于趵突泉公园来宾接待室之北,因两泉对流,日光照射水底在水面上形成一条水线之故命名。
老金线泉即金《名泉碑》上所列的金线泉,位于趵突泉东北侧,尚志堂和鱼展室之间。明《七十二泉诗》、清《七十二泉记》也著录。泉池石砌,方形,池内北壁,有一长方条石,上刻隶书老金线泉4字,系当代济南书法家李钟余书。池西青松夔石相映,池中泉水清澈,青藻浮动,锦鱼潜游。
该泉是济南著名的奇泉。水盛时,泉水从池底两边对涌,且流势相当,在水面相交,聚成一条水线,漂浮移动,时隐时现,阳光一照,闪闪发光,故名。宋人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对老金线泉做了较早的记载:石瓷方池,广袤丈余,泉乱发其下,东注城壕中,澄澈见底。池心南北有金线一道,隐起水面。以油滴一隅,则线纹远去。或以杖乱之,则线辄不见,水止如故。宋代,金线不仅白天可以看到,而且在清明的夜间也显明易见。曾巩《金线泉》诗记述:玉瓷常浮灏气鲜,金丝不定路南泉,云依美藻争成缕,月照灵漪巧上弦。
明清两代,金线尚看得清晰。清代文学家刘鹗在《老残游记》中写道:那士子便拉着老残蜇到池子西面,弯了身体,侧着头,向水面上看,说道:你看,那水面上有一条线,仿佛游丝一样,在水面上摇动,看见了没有。老残也侧了头照样看去。看了些时,说道:看见了,看见了,这是什么缘故呢?想了一想,道:莫非底下是两股泉水,力量相敌,所以中间挤出这一线来?那士子道:这泉见于著录好几百年,难道这两股泉的力量,经历这么久就没有个强弱吗?老残道:你看,这线常常左右摆动,这就是两边泉力不匀的道理了。那士子倒也点头会意。后来水面缩小,水势减弱,并以石砌池,金线便不常见了。1956年建公园时,另立金线泉,故此泉改称老金线泉。泉边风光秀美。历史上文人官绅多于此大兴土木。宋朝即在这里修建馆舍,金元诗人杜仁杰曾宿居其内,并写有《宿金线泉》诗一首。清王培苟《乡园忆旧录》载:元时设秀春院于其地,檀板银筝,殆金陵板桥之比。清同治八年(1869年),山东巡抚丁宝桢又于此建尚志书院,俗称尚志堂。光绪十八年(1892年),在金线泉南边建悠然亭,于上可远眺千佛山景色。至今,尚志堂建筑仍存。
需不需要门票,价格是多少?
目前暂无解答,我来回答!